【WX-DSW1,山东万象环境,助力多领域环境监测】从人工测井的数据采集到后期的分析应用,长期存在难以逾越的 “断点",这是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核心痛点。传统监测模式下,数据分散在不同的记录本与设备中,难以实现整合分析,往往等到地下水过度开采引发地面沉降,或污染扩散影响水质时才被发现,错失了最佳干预时机,这与《地下水管理条例》中 “动态监管、提前防控" 的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地下水在线监测系统通过 “感知 - 传输 - 分析" 全链条技术整合,构建起水资源智慧管理的 “神经中枢",完的美契合当前智慧水利建设的发展方向。

系统以高精度感知层为基础,搭载成熟的 DSW1 系列监测设备,全面覆盖 100-400 米不同深度的监测需求,可同时监测水位、水温等多项指标,符合住建部《地下水监测工程技术标准》中对多参数监测的要求。设备基于静压原理进行水位测量,扩散硅压阻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小于 1 厘米,配合自动校正算法,能有效抵消环境因素带来的误差。信号传输环节采用双重保障设计:井下传感器通过抗拉钢丝电缆将数据传输至地面不锈钢防护箱内的采集模块,经 RS485 接口可实现 2000 米远距离传输,再通过 4G 模块同步至云端平台,部分高的端配置更支持 “北斗 + 5G" 双信道传输,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性与实时性,这一技术架构与湖北省监测站点的升级方案异曲同工。
平台化应用让沉淀的数据真正产生价值。系统搭载智能分析模块,能自动生成水位变化趋势图、历史数据对比表等可视化报告,支持数据 Excel 格式导出与多站点横向对比,满足《陕西省地下水监测工作规则》中 “数据整编与成果应用" 的要求。当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波动时,系统会立即触发短信报警,第一时间通知管理人员处置。山东省部署的地下水资源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就采用了类似架构,通过 “一张图" 管理系统整合全省百余个监测点数据,成功预警 3 处地下水超采区域,为补水方案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实现了从 “被动监测" 到 “主动管理" 的转变。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系统已引入 AI 大模型,融合水文地质专家经验与海量历史数据,能实现地下水动态模拟与趋势预测,与珠江委 “重力卫星遥感反演 + 地面实测" 的融合监测理念相呼应,进一步提升了决策支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