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X-Q2】山东万象环境,助力多领域环境监测。安徽宿州的小麦种植户张叔,流转了 1200 亩大田,过去每到灌浆期都愁得睡不着 —— 要雇 6 个人分片巡检墒情,一人管 200 亩,从早跑到晚才能看完,遇上连阴天,土壤积水没及时发现,去年就有 80 亩小麦因根系缺氧减产;虫情监测更被动,等发现麦蚜时,叶片已出现大量失绿斑点,只能紧急打药,不仅增加成本,还影响小麦品质。直到用上大田作物四情监测系统,张叔的 “千亩难题" 才迎刃而解,这就是物联网技术给规模化种植带来的改变。

这套系统专为大田作物(小麦、水稻、玉米等)设计,核心是用 “设备联网 + 数据驱动" 替代 “人工跑腿":在田间,每隔 80 亩布设一台管式土壤墒情监测仪,深扎地下 30 厘米,实时采集土壤温湿度、含水量和 PH 值,数据通过 GPRS 传至云端,张叔打开手机 APP,就能看到每块地的墒情数据,比如 3 号地块土壤含水量低于 15%(小麦灌浆期适宜含水量 18%-22%),系统会自动标红预警,点击 “灌溉建议" 还能获取每亩用水量;田埂上的虫情测报灯采用频振式诱虫技术,每晚自动开灯诱捕害虫,拍照后通过 AI 识别(能区分麦蚜、粘虫、玉米螟等 30 多种害虫,准确率 93%),生成虫情日报,当麦蚜数量达 5 头 / 株时,平台会推送短信预警,比人工发现早 3-5 天;配套的小型气象站还能监测雨量、风速、光照度,比如预测未来 2 天有暴雨,系统会提醒提前疏通田间排水沟,避免积水。
最让张叔满意的是系统的 “省心":设备安装简单,用两米碳钢支架固定,通电就能运行,1200 亩地 2 个人 1 天就能部署完;农业四情测报平台还支持数据导出,年底能对比不同地块的产量与墒情、虫情的关联,为下一年种植方案调整提供依据。“以前 1200 亩地要 6 个人管,现在 2 个人够了,去年小麦蚜虫没爆发,灌浆期浇水及时,亩产比前年多了 120 斤,算下来省了人力成本 8 万,增产增收超 20 万!" 如今,这套系统已在黄淮海平原、东北粮仓等规模化种植区广泛应用,让越来越多像张叔这样的种植户,从 “靠体力管田" 变成 “靠数据管田"。